特别是西湖之美,少了后世过多的人工修饰,纯粹的天然风sè,山水胜景,让人流连忘返。尽管大敌来临,高旭仍然忙里偷闲,骑马游览了西湖一番。随从的本地导游说这西湖在元代曾荒芜不治长达二百多年,大半面积曾沦为田荡,在正德三年,郡守杨孟瑛疏浚整治之后,又恢复了湖水的本sè之美。
除了游览过西湖一次后,高旭又巡视了整个杭州城。明代杭州城的框架基本已接近后世,总共有十座城门。很多城门名称高旭听上去都很熟悉,比如东城有候cháo、永昌、清泰、庆chūn、艮山五门,西城有清波、涌金、钱塘三门,南城有凤山门,北城有武林门。
北城的武林门,也叫北关门,除了陆门,近侧还有水门,是京杭大运河的南端码头,也是南货北运的起始点,百货登市,热闹非凡。如今大敌当前,这武林门自然冷清了许多,北关夜市也被取消,同盟军的战备物资进进出出,巡视的军士来来回回,运河上的船舶除了货船,还有从钱塘江开进运河上的战船,战船的火炮黑洞洞的让平民望而生畏,整个氛围紧张之极。
由于杭州城依山、傍湖、临江的特殊地形,西城依附西湖,南城、以及城东以南地区,都在钱塘江中“新同盟号”旗舰大型舰炮的shè程之内。清军自北而来,要夺回杭州,这北城的武林门将是首当其冲的强攻之处,次之则是东城的艮山、庆chūn二门。杭州城的这种地形有利于同盟军的防卫,可以把防卫力量主要集中在武林门、艮山、庆chūn三门。
武林门以外城郊的东新关、沈塘湾、沈婆桥、陆家桥这些要害地点,有当年防倭时期筑起的敌楼。如今这些敌楼都成为同盟军的敌前哨点,监军清军的动静。
杭州城光复,清军易主为客,满清郑亲王济尔哈朗气急败坏的挟大军而来,以清军的残暴,自然免不了屠戮报复。自从杭州光复的次rì起,等老丈人沈廷扬一到杭州,高旭就让他布置城外坚壁清野的计划,特别是城北地区,各村各镇的居民都要清空,所有的桥梁都要损毁,包括大片大片的民房也焚为废墟。
不得不说,高旭是幸运的,虽然他的婚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桩政治婚姻,但他的妻子不仅貌美天仙,连老丈人沈廷扬也是明末官绅中有名的实干家。在同盟会中,顾炎武这个有名的思想家,在理念上是最无条件、也是最无限接近高旭的,但思想家往往也是空想家,他在救亡上大声疾呼,但要论实务能力,比起沈廷扬来,着实算是个磨嘴皮子的。
打地盘容易,要保住地盘却不容易。高旭光复杭州后,济尔哈朗重兵来攻,应对的战略框架很快就搭建起来,但要论细节执行,自然非他的老丈人沈廷扬莫属。
高旭要坚壁清野,与其等着清军来烧杀抢掠,还不如先清野自保。沈廷扬连夜就拿出具体的实行措施,并向高旭建议在钱塘江上搭建三座浮桥,让杭州的城郊百姓转移到钱塘江对岸,利用水师封锁钱塘江的优势来保证百姓的安全。
对老丈人的建议,高旭立马接受,并由沈廷扬坐镇杭州城内居中调度物资统筹,命顾炎武领着他的宣政队去城郊劝慰居民转移,命黄宗羲负责钱塘江码头上难民渡江的秩序,命初降的方鸿渠领着近万弃械投降的绿营浙兵rì夜赶工,在钱塘江上搭建三座浮桥。
幸好杭州是浙江省会,又是水陆交汇之地,民间的货运船只不计其数。在非常时刻,为了搭建浮桥,江岸、运河码头的民间船只一概战时征用。那方鸿渠初投同盟军,为了立功简直不要命,那些浙兵大都是本地人,为了他们城里城外的家属,也是不遗余力。只用了一天一夜,方鸿渠就把三座用船舶搭起的浮桥完成了。从一月二十八rì起,一直到二月初三,在这五六天的时间里,杭州城内外数十万的百姓从钱塘江北岸,经浮桥转移到南岸的安全地带。
这次钱塘江大转移,是对同盟会沈廷扬、顾炎武、黄宗羲三人组成的领导班子一个绝大的考验。沈廷扬的统筹能力值得称道,对各种事务轻重缓急的安排,总是井然有序。顾炎武的嘴皮子功夫的确犀利,他的jīng神状态也一如既往的亢奋,他领导数十个宣政队大力宣传满清扬州十rì的残暴,对人心的鼓动着实有他的一套。至于黄宗羲,他本身就是浙江人,初入同盟会也急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