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能不败露?曹老太后把诏书放在床角那么多年一直没事,一说给他们母子知道就不见了。这不是明着告诉她是他们其中之一做的么?
不行不行,这不是身为子孙辈该做的事!
一夜愁烦。翌日天蒙蒙亮,赵顾就翻身起床。
又该是早朝的时候了。
,
初八这天沈欢也起了个大早。
五更方过他已经梳洗完毕。
这一晚他也睡得不是太安稳。一想到要参加今天的早朝,他就激动兴奋。若是平常的早朝,他除了困意还真没多少漏*点。
不过今天是例外,是他次以三司使的身份参加早朝。
对于第一次,无论男女都是既忐忑又期待。
三司使是实权与尊贵的象征,参加早朝,就不是他以前那样远远地站在后边,只能听到前面之人的些须声响。而是堂堂正正地站到大殿之前,与宰相、天子等人实打实地议事!
福宁殿依然雄壮庄穆。
百官陆续从宫外进入,碰着了沈欢,知道这个年轻人是天子信任大臣,纷纷过来打上招呼,也不管沈欢认识不认识。
在沈欢给大家奉承得晕了头的时候,司马光等人终于进来,总算替沈欢解了围。
这时候,进了大殿,没多久就传来天子上朝的呼声。
百官山呼万岁之后纷纷列位。
因为这次是召开应对大宋周边战事的早朝,百官罗列,枢密院与翰林院都过来了。
站在大殿之前的是宰相司马光、枢密使文彦博,之后是两位参知政事,下来是三司使、御史中承与几位老资格的翰林学士,再下才是知制诰、御史、武将等百官。
沈欢好死不死就站在王安石的导后,翁婿同朝,倒也让百官注目。
议事的这一玄,沈欢心里涌上了神圣的成就感。
今天的议事就是大宋边事,因为交趾寇边之事早已传到众人之耳,朝廷也不隐瞒;另外西夏因为常年与大宋打仗,更无须隐瞒。赵殒与枢密院把吐蕃与契丹两地战事隐瞒了下来。免得众个大臣慌乱。
除了知情人外,大家议论这两件事的时候倒也热烈。
最后以文彦博的主意,西夏人那边遣陕西安抚副使高遵裕主持,广南西路则火派遣内殿崇班统领高士林过去主持边事。
高遵裕、高士林是叔侄,是将门世家,前者是如今高太后的叔叔,后者更是高太后的胞弟,身份尊贵得紧。高遵裕算是高家一个比较会打仗的人,一直在西北做统领。高士林如今也够成熟,还是进士出身,倒也有资格主持地方了。
文彦博让他们两人出面主持,经过了深思熟虑:高遵裕一直在西北,也参与过几次与党项人的战争,熟悉边事,朝廷支持力度够大的话应该可以与党项人对抗;交趾人朝廷一向不放在眼里,如今更是暗地力制出灭国之策,这方面有郭逡这个身经百战的大将出动,应该也可以成功。那么,主持广南西路之人倒显得要求不用过高了。
高士林出家将门世家,当然也有两把刷子,这些年高太后因为避嫌没有升他的官职,一直在内殿窝着。让他到广南去,在这个十有**会胜利的战事上也算是混个军功,到时奖赏名正言顺,权当给他的补偿吧。
这样既可让太后欢心,又可以交好高家,还让天子满意。一石三鸟,文彦博这个老谋深算之人算盘早打得劈啪响。
这两个人选虽然让一些朝臣有一点异议,不过文彦博支持,天子同意,宰相又不说话,其他人反对有什么作用?
敲定这两事之后,文彦博又找了个借口,让枢密副使冯京代表大宋朝廷出使契丹。
在朝堂上,沈欢总算见着了这个一脸稳重的三元及第者。
这个百年一见的广西人其实更愿意到他的家乡广南西路去安抚。不过文彦博早已交代过他契丹之事,这次倒也没有推辞,爽快地接下了这一重任。
诸事商议妥当,赵殒稍稍松了一口气,以为可以退朝了。
就连沈欢也觉得事情完毕,心里琢磨退朝后到三司衙门去坐镇一会。
就在殿上太监要吆喝退朝之时,百官之中闪出一人,站到了大殿之中。
众人一看,赫然是谏议大夫那绾!
沈欢与司马光等人见状眼角微缩,心里一突,大生不妙之感。
“陛下,臣还有事启奏”。邸绾的声音在寂静的大殿响起的时候是那般洪亮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