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脑袋跟陀螺似地急转之后,郑炎决定死也不能承认,于是一场十分不对称的对决就这样在含元殿里上演,一些暗中忠于荥阳郑氏的官员在郑炎的暗示之下,迫不及待的跳出来反驳。老谋深算的老男人坐在宝座之上,笑眯眯的看着。
御史说的对不对不重要,人家可以风闻奏事,瞎说也不怕。郑炎既然死板着不承认,那就得去查查,老男人一边安抚郑炎,一边三千千牛卫下荥阳。并且着高力士记下了那些叫唤的最响的官员名单……
半月之后,一封千牛卫快报,只有四个字:查证属实。
至于什么证据,不还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要什么证据,内卫都可以找来,找不来也能造出来。
在郑炎愁云惨淡的当口,编辑唐风的杨钊请旨外放,老宋王忧心女婿的安全,在婉芝郡主的劝说下,连续三次入宫找老男人说项,而韶华公主的契机,让老男人决定重用杨钊,遂下旨杨钊入河南道任河南道节度使,正式成为封疆大吏。
随后太子李瑛受命掌管编辑部,内部序列一如杨钊亲手策划的那样,保持不变。唐风彻底被皇室掌握。成为太子积累声望的垫脚石。
在杨钊成为封疆大吏之后,外部根基不稳,宫内有武惠妃弄权,原驸马都尉之子杨洄,历史上韶华公主,改赐为咸宜公主之后的第一任老公,不可改变的蹦跶出来了。本来武惠妃有意将女儿赐婚给杨洄,结果杨钊横插一杠子,这仇自然结下了。于是从那以后杨洄多了一个爱好,就是三五不时的仗着老娘长宁公主的名义,窜进宫里在武惠妃的耳边给杨钊下眼药。
真话怕少。假话怕多,脏水只管往杨钊身上泼,什么杨钊恃才傲物,什么杨钊胸无城府,什么杨钊欺男霸女,听的多了,武惠妃对于杨钊的印象便越来越不好,尽管她也知道杨洄的话不尽不实,但搁不住杨洄天天念叨。于是在老男人的耳边吹起了枕头风。
老男人这时正值壮年,主见很强,但却不得不顾及爱妃的意见。嘴里不说什么,却暗地里下旨,斥责杨钊,至于斥责的理由?没有,皇帝斥责那是关心,要谢主隆恩的。
年纪轻轻便窃据高位,杨钊思来想去这不是好事儿,虽然避开了长安城的政治漩涡,但逃总不是办法,因杨钊低调再低调。
京城长安风云际会,郑氏上串下跳的找那个御史的麻烦,希望扭转老男人对于郑氏的看法。但缘木求鱼自然没有好结果。
再半月之后,李隆基果断下旨,郑氏家主郑炎昏聩无能,致使郑氏前有郑凯擅自劫杀朝廷命官,后有荥阳郑直系子孙饲养战马意图不轨。着即时夺去郑炎一切官职,暂压大理石候审。
在京城的郑氏子弟,一律打进打牢,谋反之罪罪在不赦,这个时候没有道理讲。
荥阳郑氏接到主家被圣上打入打牢的消息之后,在后辈纨绔子弟的丛勇之下,自认为荥阳固若金汤,当权者遂想举起造反。
布置于荥阳城外的右威卫大军,乘机杀入城内,正做着皇帝梦的郑氏一族,尽皆伏诛。至此,荥阳郑氏被犁庭扫穴。只留山东郑氏一脉。韬光养晦,不言不动。
一时间风声鹤唳,七姓十家齐集长安城,皇帝为什么要处理郑氏?兔死狐悲之下,这些士族一方面约束子弟,低调起来,一方面暗流涌动。皇帝既然下手了一个,会不会接连着对付其他人?
远在河南道的杨钊却没有管这些,杀人他帮不上忙,去看郑炎的笑话,他倒是想,问题是兔死狐悲,要是被七姓十家给恨上了,那可就真笑不出来了。将财权教给了杜甫以后,杨钊专心处理河南道境内的一些作恶多端的小氏族,准备收人心为己用。并且希望能找到一些人才充实自己的班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