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要退兵这是无可奈何之事李世民已经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投入冀州战事。但是大唐也不能就此退兵至少也得给李元霸一个教训同时也让那些心怀叵测的观望者知道大唐还是有实力的!
冀南的捷报已经传到了冀北罗士信在接到捷报之后总算松了一口气。老实说以冀北军那几万人马与李道宗所部十万兵马对抗是弱了一些毕竟李道宗部与东突厥作战多年就其士兵的战斗力并不比平日训练严格的冀州士兵低更别说其部在数量上的绝对优势了。罗士信已经向战时统领大元帅苏定方求援多次可身在北平的苏定方手中只有罗艺的五万罗家军和不到三千的近卫军。此时不论是为战事考虑还是为避免其猜忌罗艺的军队都是不能轻易调动的而苏定方与手下的近卫军也必须留在北平监管罗艺因此罗士信得不到援军只得拼了老命苦苦支撑。现在好了冀东军队立即就会挥师北上驱逐唐军罗士信的压力将会大减。
“战事快要结束了!要是李道宗聪明他应该在作撤出冀北的准备了吧?”罗士信想到。
的确李道宗在接到冀南失利的战报后立即就有了撤退的念头。这两个月里与冀北军你来我往各有胜负李道宗使出浑身解数也破不了冀北军坚守的赵郡。现在冀东的李元霸腾出了手来李道宗可不愿意被罗士信、李元霸前后夹击。可是还没等李道宗撤军的命令下去皇帝李世民的一纸诏书就到了。诏书命令李道宗扎营原地在北平与冀州军队对持的李靖会分兵五万配合他与冀北军作战。
李道宗遵从皇帝旨意驻扎原地但是他不明白:此时冀南唐军兵败纵观战事全局唐军已经势弱甚至已经影响到了国内的安定!撤军固守边界与冀州和谈才是当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还要进击呢?难道皇帝陛下拿不下冀东和冀南就想拿下冀北、北平?如此一来不就是逼着李元霸与唐军决战到底吗?冀南战事损兵二十万而国内各地及边防防务抽调的兵力已到极限要再战下去就只有自己与李靖部那不到二十万的军队……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一连串的疑问搞得李道宗这个政治盲头直晕他平日里只知道打仗如何能领会皇帝李世民的意图?……李道宗却不知李世民心中有一个尺度。依照这个尺度李世民既可小小地教训一下李元霸向大唐国内的那些心怀叵测者示威又可让李元霸在不痛不痒之际下不了一战到底的决心从而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继而促使双方和谈。而双方结下的所有恩怨都会留待将来了结————在将来任何一方强大到足以毫无顾忌地侵略另一方的时候作个了结。
李世民相信李元霸会坐下来同自己和谈毕竟以冀州的实力与大唐抗衡还是很危险的……即使大唐兵败冀南。
若最终结局真能如李世民所想那么此举应该说是皆大欢喜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李世民错误地估计了李元霸他对自己这个四弟明显认识不够。李元霸虽然有智计但严格地说他并不具备政客应该有的一个基本素质————冷酷无情!李元霸终究还是性情中人比不得李世民绝情同时他更是一个霸道的人。李元霸的霸气和他的热血不但注定了李世民此次的计划将会失败而且李世民还会为他的错误判断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一切只因为李世民认为恰到好处的教训尺度在李元霸看来已经过了他能忍受的极限!
*******************
八月初六李靖帐下大将杜君绰、郑仁泰率军五万作出后撤的模样离开了雁门。这五万大军一路急行军自苇泽关悄然入了冀北与李道宗部会师。而此时与李靖对持的苏定方、罗艺因为冀南大胜的缘故所以对此情形并不重视他二人一致认为唐军即将退兵那五万军不过是唐军开始分批回师了。
与此同时李元霸派出的八万援北大军也在一路急行北上。
八月初九夜杜君绰、郑仁泰的五万大军悄然抵达赵郡城外。当晚唐军连夜在赵郡城南门外堆筑土山准备攻城其间虽有无数唐军被冀北军强弓手射杀但唐军筑山之举仍是不止。罗士信见此次唐军有大援前来并且似有决一死战之心当下便命军士挑土垒高城墙对抗唐军。
李道宗见到冀北军垒高城墙与自己相抗连忙命人尽力加快筑山的度同时命杜君绰率其部使用云梯攻城。冀北军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