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所的全名叫“呼和浩特第四农林业化学研究所”,这个称呼有点长,一般情况下都称其为第四化学研究所。该研究所当初成立的时候却不是为了研究化肥,农药,而是为了在呼伦湖平原开辟农田而成立的。
从现在看来,呼伦贝尔大草原实际上不适合开垦农田,只是在当时,科学家对气候与农业的研究还没有完全深入,认为在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也可以开辟出万倾良田。当时第四化学研究所的任务就是找到一种可以快除草的办法,即用化学药剂快清除掉草原上的植被,以便快开垦出农田。
战争爆前,这个项目被叫停了,主要是帝国没有必要再去开垦出一片农业区,而且呼伦贝尔草原是帝国的主要畜牧区之一,从保证畜牧业产量来看,也没有必要将畜牧区转变为耕田。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帝国要集中力量调整国家经济结构,为战争做准备,这种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大工程多半都被叫停了。不过,在这时候,第四化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已经研制出了一种“高效率”的除草剂。
这种除草剂呈橙黄色,因此科研人员形象的称其为“橙剂”。本来橙剂是没有多少农业价值的,可是在21年生的一件事情,让橙剂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当时。帝国的主要地天然橡胶是依靠进攻的,而主要产的就是安南,婆罗州,以及马来半岛等热带地区。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橡胶种植园。天然橡胶是不可替代的重要工业原料,而且属于重要的军事物资,是18项极端重要原料中的一种,其位置仅在石油,钢铁。铜等几项之后。毫无疑问,战争爆之后,帝国对天然橡胶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在21年初,帝国政府就在号召种植园扩大生产规模,并且尽量提高产能。
天然橡胶属于农林业产品,可是与其他的农作物不一样,橡胶树大概需要8年地成长期,也就是说,在种植后8年才能有收获。这就限制了迅扩大橡胶生产规模,而要保证产量。就只能尽量提高原有橡胶林的生产效率。可是。在21年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婆罗州爆了大面积的橡胶数疾病,大面积的橡胶林病死。
问题极为严峻。婆罗州生产的橡胶占到了帝国橡胶总需求的两成左右,如果这里的橡胶树都病死的话,那么战争期间帝国就无法获得足够的橡胶供应。到时候,车辆因为没有轮胎而无法开动,飞机因为没有轮胎而无法起落,轮船因为没有橡胶而无法航行,可以说,几乎所有地武器装备都会瘫痪。怎么办?
这时候,第四化学研究所地科研人员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用他们研制出的“橙剂”迅杀死患病的橡胶树。避免疾病扩散,减少损失。帝国政府立即采纳了这个建议,迅生产出了几百吨橙剂送往婆罗州。橙剂的作用得到了证实,一夜之间,那些患病的橡胶树就枯萎了,疾病也得到了控制。战争也很快爆,日军迅攻占了南洋地区,帝国被迫战略收缩,以缩短防线。婆罗州也落入了日本的控制之中。
当时,就已经有人认识到“橙剂”的巨大军事价值,可是之后从来没有人再提起过这种能够在一夜之间让植物落叶,枯萎的化学药剂,而且也没有人想到过将其作为武器。直到有人提出要对付美国的农业的时候,第四化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才想到已经在仓库里放了好几年的橙剂样品。
当时薛希岳给了幕僚官员极大的权力,相关地试验也立即展开。橙剂的效能是足够的,不管是树木,还是草皮,或者是农作物,橙剂都有着极大的毁灭性。按照科研人员的估计,对付一亩农田,最多只需要几公斤的橙剂就可以使农作物全毁,这要比使用其他任何手段的效率都要高得多。
当时,薛希岳拿到的就是这么一份报告。
按照研究人员的评估,只需要毁灭美国三分之一地小麦田,就足以使美国在29年秋收之前爆饥荒,引国内动乱。按照毁灭三分之一小麦田的目标计算,只需要使用大概1oo万吨的橙剂,如果前线的战略航空兵全面出动,一架轰炸机一天投下8吨橙剂,那么只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就可以将这1oo万吨橙剂投到美国东南部地区,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主要农产区。
当时,青岛兵工厂还专门设计了一种专门装载橙剂的炸弹。实际上,这就是从燃烧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来。弹体本身是一个大的玻璃钢容器,在中央以9o度夹角安装了四个引爆器,引爆器连接着气压引信。弹体内直接灌装橙剂,这样炸弹在下落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就将引爆,数百公斤橙剂将如同雨点般的落到地面上。而根据理论计算,一枚装有45o公斤橙剂的炸弹可以覆盖大概3公顷的农田,相当于每亩农田上撒播1o公斤橙剂,足以保证杀死所有的农作物了。
为了提高轰炸机的投弹准确率,沈飞还对“鹏”式轰炸机上的投弹瞄准仪做了研究,最后确定,只需要投弹手按照严格的时间间隔投下“炸弹”,就能够确保弹着点的间隔距离,使破坏效果达到最大程度。
青岛兵工厂可以说是最积极的,在年初的时候还进行了一次模拟投弹试验,结果现,如果能够让炸弹垂直落下的话,那么效果更好。而且控制炸弹在飞行中的稳定性很重要。随即,青岛兵工厂的工程师改进了弹体的结构,在弹尾安装了一个阻力环,增大炸弹在离开弹舱后的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