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后各大报纸都在头版刊登了总理王韬的文章《帝王的两个身体》。
文章先阐明一个观点我们的时代需要一个伟大的领导者。但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都会有两个身体其一是自然身体和其他所有人一样这一身体是又有一系列自然成分所组成出于这种身体状态之中时他和一样也有感情也面临着死亡;另外一种是政治身体出于这种状态时所有成员均臣服他的他和他的臣民一起构成了身体它为头其他臣民为躯干。和自然身体不同政治身体不受漏*点支配也不怕恐惧死亡。奥古斯丁在其《论神圣的公民权》中说所谓国民就是按照共同的法律和共同的利益组织起来由众多人所构成的一个身体但是没有头那么这种国民便不能被称之为身体;在自然身体中被斩之后的身体只能称作躯干同样在政治身体(国家)的观念里缺乏头(脑)的共同体不能称为身体。
在古代封建帝王就是这个头可惜的是封建社会没有法律约束帝王帝王高于法律只有传统、先例和道德构成巨大的约束。所以封建帝王鲜有人格健全的老百姓印象最深的帝王恐怕是李世民了觉得李世民非常亲切。这是因为:在所有的封建帝王之中数李世民的人格最为健全。
人格最健全的人就是最有德行的最不受感情支配的人。李世民人格的健全可以从他与臣子的关系以及他的以仁爱之心对待夷族的作为中看出。李世民承认自己对臣子和夷族有父性之爱。魏征感慨他们有李世民作君王是三生有幸。从魏征的这一判断中可以读出饱含沧桑的历史悲剧感:圣人王的出现是极为偶然的上下五千年才有一个李世民其在位也仅仅不过二十三年。所以我们不能依赖这样一位圣人王的出现。
历史的吊诡在于暴君、昏君和明君之间距离其实并不遥远。人们现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相比有着惊人的类似:两人都是次子都有战功在身都有战功在身都聪明绝顶名震中外都是通过非正常手段夺取皇位都成功地在东北亚建立了军事霸权赢得各族人民拥戴被尊为天可汗或者圣人可汗。最后这二人一个身败名裂另一个却被后代奉为千古明君
儒家认为政治身体必须是理性的免于感情的支配所以儒家根本不担心帝王会做错事会用无上的权力为非作歹。帝王的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合二为一而自然身体肯定是非理性的而道德根本无法克制住感情所以只有道德约束没有法律来禁锢帝王的自然身体是极度危险的。有法治的苛政比没有成文法的仁政更为可取因为前者还可以避害趋利的空间而后者在非理性的帝王身体统治下可以说根本无从确定何处可以逃避。即使帝王有道德他们的道德也是极为不确定的英明帝王的理性会多一点还在襁褓中的帝王只会给予民众屎和尿。
我们不能赞同这样把整个国家的命运和正义寄托在一个不确定性的肉身之上也不能心甘情愿屈从于这种难以忍受的野蛮和恐怖。我们必须追求对无上君权制衡的路径探索社会的长治久安之策。在魏征等贤臣的帮助下李世民找到封建时代长治久安之策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这一行政三分的制度框架下偃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于是就有了盛极一时的贞观之治它堪称儒家道德学说指导政治实践的典范。但是这一盛世是短暂的随着李世民的离去而人亡政息犹如一道流星匆匆划过几千年封建史的上空。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没有法能够约束帝王的行动道德操守终归是不可靠的。
最后要思考的问题是如果一个国家离不开一个元也就是说必须有政治身体和自然身体的并存那么我们如何防止自然身体借助政治身体实施暴政呢?我们中华革命党人在建党初期便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建党初临时大总统三军最高统帅李健便提出完善国家政治体制健全法律体系制定宪法用宪法的形式在掌权者的自然身体与政治身体之间划一条较难逾越的鸿沟。
如今天下即将平定正是将我们革命党人的理想和抱负实现的时候。
这篇文章一出顿时在政府内部和民间炸开了锅。鞭挞讨伐之声一片有些同情王韬的人颇感不解王韬权高位重为何将自己推到这风头浪尖之上?一般的百姓对王韬这种背经叛祖的说法难以承受自然骂声不绝。政府内部的人怀疑王韬的政治用心也出言讨伐。
李健看过王韬给他的信明白王韬一片苦心王韬虽然思想上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可是最终始终出身儒门心里多多少少有贤臣侍明主的思想。王韬一面劝自己再赴北美创盖世之功成为伟大的领袖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王国。一方面又要防范于未来避免出现权利腐化想利用宪法鞭策制衡。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并且希望启迪民智让人民能够认同。他一面警告人民不可以将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圣人王的出现一面又对李健成为圣人王充满了期待。非常之世当用非常之策可是这样做的结果会怎么样?连他自己也不能知晓。他这是将一生的抱负作孤注一掷的赌博也许他心中正被漏*点和矛盾煎熬着。他希望自己能够幸运的成为魏征李健成为李世民。而且要比李世民更加伟大当他们都离开人世之后国家不会因为他们的死亡而人亡政息。政策可以平稳的承传。汉唐的盛世可以世世代代的延续。他的这片文章是一篇檄文对全天下开战包括李健和他自己。
李健钦佩王韬的政治远见和政治胆量更钦佩他的政治人品。但是他和王韬一样心里很迷茫。是机缘的巧合让他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自己没有做好改变历史的准备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唯一能依靠的是那些历史上的政治精英们比如像王韬这样的人。王韬的直言进谏正是看出李健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感情用事的倾向北美军事指挥汤姆和举荐汉斯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李健改变了王韬王韬也在悄悄的改变李健。李健改变了历史历史也在悄悄的改变李健。
全国都在讨伐王韬李健却默不作声。
他在成全王韬。他和王韬都在细细的观察周围的反应。
李健的沉默换来的是更多人的言。在一片讨伐声中开始出现支持王韬的声音。
先是统辖四省改革的方举赞他在上海行的《申报》上刊登文章名为《西方三权分立和盛唐的行政三分》充分阐述了政府内权利制衡的优点和好处。建议政府充分完善行政制度和法律制度。
方举赞和王韬一南一北形成了强大的政治舆论导向。
当然也有意见不同者。政府高级顾问山西大儒徐继畲在南京写文章也表在《申报》上题目是《中国需要总统还是皇帝?》。文章赞同资产阶级改革但是他同时认为中国应该有一个皇帝这是中国社会现实决定的他赞同君主立宪制。
徐继畲的说法很能让中间派人士接受舆论反响剧烈。他的文章一出连随他刚到南京的李鸿章也坐不住了提笔写文章投稿《申报》题目是《中国需要一位皇帝》。文章主张在资产阶级改革的同时适当的维护和加强皇权应该给皇帝更多的权利。他的文章很受保守派的欢迎。
汉斯也不甘寂寞表了《国家与民族的融合—太平洋两岸的统一》文章认为只有一个好的政治制度才能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大。
申报连续表政府要员和在野知名人士的文章舆论风暴的中心一下子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和南京。
此时军队中的高级将领们并没有人参加这场社会大讨论。直到第一军三师政委蔡邦道在《广州日报》上表文章《坦克和民歌—讨论对民众的引导》再将人们的视野转向南方同时军队中也有高级将领参加了讨论。
蔡邦道形象的比喻如果坦克代表政府的强大那么民歌代表民心的归向;如果坦克代表新兴的革命那么民歌代表传统的承传。文章从江西百姓传唱《十送红军》说起建议政府应该重视引导民众开启民智。坦克和民歌除旧革新和传统承传这两样东西是不矛盾的人民接受坦克的同时嘴中唱着民歌这样不是更好吗?只有在传统承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的推行革命他提醒重视舆论引导的同时应该注意方式方法。无论将来国家推行何种政策民众的引导都是前提基础。
王韬抛砖引玉对各种言论都包容兼并。一时间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观点展开了激烈的大讨论大江南北洛阳纸贵报纸的行量猛增。
此时王韬反倒像个没事情的人一样伴随着南北大讨论一道道政令不断出。特别是政府全面通过了方举赞的经济改革方案。不过王韬依然对改革方案提出了许多限制。比如对于金融市场政府依然会加强控制并且对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加强制度化管理。对国有大型企业出让股权增加了很多硬性规定。国家必须为股份所持最多的一方或者至少拥有45%外国资本最多能够用有2o%。这些限制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避免日后形成的垄断资本蚕食控制国家经济妨碍国家对经济的正确引导。但是国家对于投资社会基础建设进一步放开了限制比如修筑公路铁路码头港口等等。无论外国资本还是本国资本都可以独立承担国家还能无偿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对私人投资小型企业政府继续维持原来的鼓励政策限制更少鼓励私人小型企业展。
热热闹闹的大江南北完全没有严冬即将到来的景象报纸上每天都能看见重大的新闻事件。大讨论依然占据主导王韬新政令颁布之后的第二天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大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