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进入京城,福王朱常洵就闻到丝不对。(顶点手打)可不等他反应过来,来自各个藩王世系的宗室子弟就将他围了个团团转。朱常洵知道,这些在京读书的宗室多是各王府的世子,不好得罪,便按下性子一一接待。可内心之处,却早就把召了这些宗室在京的天启皇帝骂了个狗血喷头。
另一方面,朱常洵一进入京城,朱由校便得到了消息。而朱常洵随后的一举一动,更是在厂卫的层层监督之下。朱由校知道那些宗室去拜访福王的目的,却故示大方,一直等到在京的宗室都去拜访了一遍后,才将福王召进宫中。
经过这些天来不停的会见客人,朱常洵终于明白了京城内发生的一切,也明白了宗室们的担忧。可明白了是一回事,是否为宗室出头又是另外一回事。朱常洵心里清楚,皇帝对自己防范甚深,要是自己强出头,必定会招来祸患,便打定主意,要三缄其口。
可福王爷打定主意是一回事,皇帝的谋算又是另外一回事。这不,方一见面,天启皇帝便开口问道:“福王叔,这些天你也听了、也看了,对京城中发生的事情也都知道了。”朱由校身体前倾,将胳膊支在案几上,“王叔是否可以教教朕,朕如何处理才好?”
“臣无异议,全凭陛下做主。”朱常洵死活不肯上当。
“这么说,王叔是同意户部和礼部的议案了?”朱由校拉长了声音,问道。
朱常洵的脸顿时就黑了,这几年不见,自己的这个侄子怎么变化这么大?心中更有有点郁闷,自己和他有这么大的仇怨吗?以至于这样明目张胆的栽赃陷害?
仔细看了看四周,朱常洵却发出了声哀叹,自己原本在朝廷上的势力就不大,要不然也不会在皇位竞争中失败。而几年不曾进京,自己在朝堂上的势力更是荡然无存。侥幸留下的那几个,朱常洵也不舍得将他们曝露出来。
稍微沉吟了下,朱常洵回道:“启奏皇上,臣不同意户部的议案。”稍微停顿了下,见皇帝笑吟吟的看着自己,一副饶有兴趣的样子,朱常洵更是气结,“臣无能,只能靠朝廷俸禄养家。若是按照户部的提议,臣的俸禄必定会大幅度削减,臣自然要反对。至于礼部的提议,臣之国尚短,还没有孙子,也就没考虑这么多。不过臣想,要是按照礼部的提议,一些封国时间长的宗室支系,必定会哭声一片……”
“这么说,王叔是反对了?”朱由校不喜不怒,只是盯着福王爷笑道。
朱常洵被笑得心中发毛,索性一狠心,跪下磕了个头,奏道:“臣也知道朝廷用度不足,难以维持宗室生计。但若是按照户部和礼部的提议,宗室生计更是难以维持,臣请皇上降恩,护的宗室安宁。”
朱由校听得直点头,“王叔所说倒也有着几分道理,朝廷改革宗藩制度,却也不能不顾骨肉之情。这一点,”朱由校用手一指信王朱由检,“皇后和五弟早就劝过朕,王叔和他们倒也是想到一块了。”
信王爷朱由检听得直纳闷,我什么时候给皇兄提议过了?哦,明白了,皇兄这是偏爱我,给我提高声誉的。当然,顺便分王叔点功劳,免得他声望太高也是正理。
福王爷朱常洵却不知道这点。听皇帝说完,他便又磕了个头,奏道:“臣只是为了一己之利,才有了这个念想,实在不能和皇后娘娘、信王侄的仁德相比,还请皇上明鉴。”
朱由校听得直摇头,这个福王,也不知是真的吓怕了,还是想避过风头,竟然如此滑溜,一点责任都不想担,这样可不行。
“王叔过谦了,对于王叔的品行,朕还是知道的。”朱由校一副我相信你的模样,口中却开始诉说起其他藩王的罪行,“像这些混账东西,他们鱼肉百姓、目无法纪不说,还不仁不义,弃宗亲不顾,以至于多数宗室的生活都陷入顿困。更有甚者,”朱由校将御案拍的山响,“像汾州的那两个混账王爷,庆成王和永和王,竟然眼睁睁看着宗室女沦为奴婢,还为虎作伥,帮着外人欺压本宗兄弟。王叔你说,这样的混账该不该杀?”
“陛下息怒,”福王爷的脸更黑了,“庆成王和永和王同居一城,又是开国后便加封的郡王,支脉繁衍甚多,两位王爷一时照应不周,怕也是有的。况且国家承平日久,朝廷法纪松弛,一些宗室子弟出生后不能记入玉牒,这也是有的。”
对于皇帝的步步紧逼,朱常洵有点不耐烦了。虽打定主意做软蛋,可也忍不住刺了皇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