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皇帝纳了熊廷弼的长女为妃,京城就有许多传言,使得张德受了不少冷落。这让张德颇为不满,连带的,对熊家、对熊廷弼执掌的新军衙门也是颇多嫉恨。
现又听了皇帝的意思,说是要将车马行的收益分三成给新军,张德顿时就有点不高兴了。他猛地抬起头来,想和皇帝说道说道,却发现和皇帝并肩坐着的妹妹正着急的和自己递着眼色。
张德愣了一下,终于将满肚子的不满忍了下来。
斟酌斟酌言辞,张德开口道:“万岁,微臣才疏智浅,怕是难以担当此重任。”
朱由校创办这个车马行,一方面是给宫里创收,另一方面也是想给新军增加点收入,为新军退役士卒找条活路。毕竟,新军的军费完全处于内阁、户兵两部的掌控之下,这让朱由校觉得难以加恩。而有了车马行的这笔款子却不一样,这是皇帝对新军将士的额外照顾。
至于把差事交给张德,却是碍于皇后面子,想给张德个差事做。另外也想让张家和熊家的关系拉的近点,免得自己耳边不太清净。
现在见张德鼻子不是鼻子,眼不是眼的,仗着自己读过几年书,对差事还多有推辞,颇有清高看不上商贾之意。朱由校的心思就淡了许多。
“这件事不急,国舅可考虑考虑,再做答复。”朱由校淡淡的说道,心中却不看好张德,觉得他不会放下身段来做商贾之事。
“看万岁说的,”太康伯夫人李氏却说了话,“万岁爷有心提拔张家,我们怎么会不知恩典呢?”说着,李氏用手一推丈夫,“还不快点谢恩。”
和张国纪、张德父子的自负清高相比,一贯主持家务的李氏倒是看得十分明白。这车马行的收益虽然被宫中、被新军拿走了一半,接下来的一半也会分润多半出去。可车马行做好了,收益却远远不是几个田庄所能相比。
现在张家出了个皇后,又有太子傍身,已经算得上大明顶尖的勋贵,可根基毕竟太浅。根基浅了,一些挣钱的营生就难以插足进去。根基浅了,张家就经不起风雨冲击。现在难得有了机会,既能挣钱,又能和军方拉上关系,李氏自然不能放过。
张国纪习惯性听夫人兼表姐吩咐,虽觉得有伤自己文人清名,但想起生活不易,也就欣然从命,带了妻儿向皇帝磕头谢恩。
倒是张德年轻气盛,觉得自己是读书人,又家境富裕惯了,不知道生活艰辛,跪下的时候还兀自不服气。
朱由校见事情虽不圆满,但也算是得到解决,也就不再多说。又和张国纪等人闲聊几句,便起身回宫,扔下李氏教子训夫,指点迷津不提。
※※※
可以这么说,经过几年的磨合,内廷也好,外朝也好,都有大批的聪明人摸清了皇帝的喜好和做事风格,朱由校已经不需要乡最初那样,逐个的向大臣、向太监们解释自己的思路,相应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许多。比如,像车马行这样的小事,只要朱由校确定了主事人选,定下了分成比例,作为内廷财会部门的御马监,自然会派出人员和太康伯府、和新军后勤署沟通。等到沟通完毕了,一份最能体会皇帝思路的商行组建方案,就会顺利的摆在皇帝的案几上。
其实,这也并不难理解。和大明帝国的精英们相比,在察颜观色、体会上意上,前世只是小公务员的朱由校那是望尘莫及的。更何况,朱由校也一直有意的在灌输自己的执政思路,处事办法,以为自己改造大明创造便利。
不过,宫内宫外能体察圣意的人固然不少,可公认最能体察皇上心意的,还要说内阁大学士沈飗。自沈飗入阁以来,一直被朝野清流骂做谀君媚上之辈,但不可否认,如不是能真正体会皇帝的心思,沈飗也不可能在皇帝面前混的风生水起。
可是,这个最会体察皇帝心意的沈飗大学士,现在却真正的做起了难。
前不久,三法司审结了汾州案,并将审理结果报到御前。若是按照皇帝以往的性情,不管对这审理结果是否满意,都会有个态度出来。可沈飗万万没想到,皇帝竟然一反常态的给予留中。此后的这么长时间,也没有再明确批复此事。
固然,这段时间朝廷的事情实在不少,先是国子监监生闹事,后是皇帝纳美。可按照沈飗对皇帝的了解,这汾州案也不至于这么长时间没有结果啊?
难道,这里面还有自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