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政权之危,但郑成功认为台湾初定,需要自己亲身镇守,拒绝了张煌言的请求。张煌言只得又遣使者到湖北的郧阳山中,去说服“十三家”出战,“十三家”原为李自成起义军的余部,由郝永忠、刘体纯等部将率领,他们以夔东茅麓山为根据地,坚持抗清斗争。张煌言请求“十三家”“使之扰湖广”清军,牵制敌人,“以缓云南”,挽救永历政权即将覆亡的军事危局,但“十三家”终因兵力“衰疲”,加之势单力薄,最终未能成功。1662年(清康熙元年),张煌言又将义军移驻沙堤。其时,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建立郑氏政权。而鲁王则身居金门,故郑成功对其衣食供奉“礼数日薄”。张煌言虽对鲁王仍忠心不贰,且“岁时供亿”不绝,但又“虑成功疑”,故“十年不敢入谒”鲁王。待到张煌言“及闻桂王败亡”后,便“上启鲁王,将奉以号召”。但没有得到郑成功的支持。五月,郑成功突然病逝于台湾,致使抗清斗争形势更为严峻。张煌言则转战于宁海临门村一带。这时,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张煌言义军处境艰难之际,再次写信招降,张煌言不为所动,并回信拒绝。1663年(康熙二年),鲁王朱以海在金门岛病逝。张煌言听说鲁王病故后,悲痛欲绝,眼见抗清斗争大势已去,于是将义军人马全部解散。本人则携随从罗纶及部属数人,驾一条小舟,登上南田岛(今浙江象山南)附近一个名为悬山花岙的荒僻小岛上隐居,小岛孤悬“海中,荒瘠无人烟,南汊港通舟,北倚山,人不能上”,张煌言就在岛上,“结茅而处”,暂时得以栖身。岛上不出产粮食,只能化装外出购买。清廷浙江总督赵廷臣、提督张杰从降将处探知张煌言藏身于附近海岛,就派遣兵丁潜伏于舟山的普陀、朱家尖一带,不久果然截获了张煌言的购粮船,当即利用所获船只连夜赶往花岙。七月十七日天色未明时分,清兵出其不意地闯入张煌言居室,将张煌言、罗纶以及部属叶金、王发,侍者杨冠玉等人擒获。张煌言被俘后,断然拒绝了清政府的招降,在押解途中,写下了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清提督张杰设宴招待张煌言,煌言拒绝了,只说“父死不能葬,国亡不能救,死有余辜。今日之事,速死而已”,此外别无一语。1664年10月25日(康熙三年九月初七日),张煌言被清军杀害于杭州弼教坊。当他赴刑场时,大义凛然,面无惧色,抬头举目望见吴山,叹息说:“大好江山,可惜沦于腥膻!”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我年适五九(指四十五岁),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临刑时,他“坐而受刃”,拒绝跪而受戮。同时就义的还有幕僚罗纶、僮仆杨冠玉等人。监斩官见杨冠玉年幼,有心为他开脱。杨冠玉却断然拒绝道:“张公为国,死于忠;我愿为张公,死于义。要杀便杀,不必多言。”言罢跪在张煌言面前引颈受刑,时年仅十五岁。在此之前两天,张煌言的夫人董氏和唯一的儿子张万祺亦在镇江被杀害。为了不使他绝后,由张煌言的第二个侄子承嗣,至今,宁波张氏后人枝叶繁盛。张煌言死后由鄞县万斯大等人与和尚超直收尸,并由张煌言外甥朱湘玉到总督衙门买回首级殡敛,并遵照他在《入武林》诗品所表示的愿望,把他葬于杭州南屏山北麓荔枝峰下,成为与岳飞、于谦一同埋葬在杭州的第三位民族英雄,后人称之为“西湖三杰”。生前好友叶振名登越王岭遥祭忠魂,祭文长达六千五百余字,将张煌言与罗纶二人并称为“张司马二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加谥“忠烈”,牌位入“祀忠义祠”,得享定期供祭。
编辑本段著述名录
张煌言一生仅活了四十五岁,其诗文著述甚丰,后人收辑整理名《张苍水集》。但此文集在清代一直被列为**,故仅有传抄稿本。直至1901年时,始有国学大师章炳麟将其排印(二卷本),附张煌言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