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孝哲在潼关见到了史思明,站立不拜,头发上指冠,神色倨傲,身后16名刀斧手一字排开,手持大斧,看着面前的史思明,就像是在看着一个罪犯。
“陛下有诏书到此,史思明还不跪下接旨?”孙孝哲的声音之中有愤怒之意。
他们是凭借武力闯进城门口的。
即使是坚固的潼关,可是没有人敢于阻挡天子的队伍——他们的手中持着帝皇的斧钺。
此时此刻的孙孝哲脸上所表现出来的愤怒,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真实的愤怒。
“史思明接旨。”
似乎有点出乎孙孝哲的预料,史思明居然跪下接旨。
他当然并不清楚史思明心中的打算。此时史思明心中想的是:既然已经秘密的扣押了牛廷介,那自然就不能做得太过分。不管从何种意义来说,自己都算是安禄山的人,都算是大燕国的臣。如果公然反叛的话,不仅不得民心,不得军心,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凶险。毕竟在现在这种局势下面,新唐朝的部队,始终是他的一种威胁。他纵然有雄心壮志,也犯不着在这种节骨眼上,和孙孝哲闹别扭。
现在的孙孝哲,他可代表的是安庆绪,代表的是大燕朝廷。
“奉天承运,大燕皇帝诏曰:着天下兵马大元帅史思明,即刻带帐下10万精兵,前往邺城解围,迟则误事。钦此。”孙孝哲的声音洪亮,浑厚。传进了潼关大门之前每一个军士的耳中。
很快的,孙孝哲将手中的诏书交在了史思明的手中,轻轻地在他的耳边说道:“大元帅,潼关暂时没有危险,你大可以留下20万精兵防守潼关,亲自带兵前去救援皇上,以表达您的效忠之心。陛下被唐朝进攻甚急,皇上和邺城已经危在旦夕,邺城是我们在中原最后一块大的基地,您再不去营救的话,我们大燕国就完了。陛下临行之前可是交代过,大元帅,如果您真的坐视不理,让陛下失了邺层,陛下只好逃回北方,这个事情他是一定会记在心里的,而且他还说,他是一定要宣布你为叛逆的。”
史思明接过了孙孝哲手中的诏书,清清楚楚的看到,带着大燕国的玉玺印,终于明白,这个安庆绪,果然不是一个善茬。自己本来处心积虑的想要让他死,费尽心机将蔡希德调到潼关,让他失去援助,让他死在唐朝的进攻中,可是他居然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能够在新唐皇帝唐朝的玄铁重剑之下,保全自己的性命,倒也算是有一些本事。
史思明的心中比谁都清楚,你一旦安庆绪这个大燕皇帝死了。那自己这个天下兵马大元帅,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做大燕国的皇帝。他深深的知道。在新唐朝对大燕国虎视眈眈的情形下,决不能和安庆绪起衅。
他深知,在这种时候,大燕国内部再发生内斗,最大的受益者无疑是唐朝。他当然不愿意唐朝白白捡了这样天大的便宜。
事实上,就在之前,当唐朝派人向他透露了安禄山是死在安庆绪手中这个情况的时候,他也并没有对付安庆绪,至少没有立即的对付安庆绪,就是为了整个大燕国着想。
在史思明看来,整个大燕国,将来都会是属于他的,他不愿意让安庆绪这样的卑鄙龌龊小人损伤到大燕的国力,史思明的心中有雄心壮志。他不仅想要夺得大燕国的皇帝之位,他还希望利用自己手中的强大兵力,击败新唐朝的唐朝,争夺整个天下。也正是在此种情况下,史思明才能够表现出出乎唐朝预料的大度,就算是在潘安湖大战之后的一段时间,也和安庆绪保持了相安无事的状态,没有急着从安庆绪的手中夺取大燕国皇帝之位。
时机不对就不要轻易出手,史思明无疑是一个很能忍的人。
“你带这些人来,是想用斧钺刀斧手来威胁于本帅?”史思明哼了一声,不慌不忙的站了起来。
“大元帅,您心中知道的,陛下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您明白,您是大燕的臣,大燕的将,如果不去解救邺城之围,陛下失了在中原的屏障,潼关唇亡齿寒,早晚也保不住的。”
孙孝哲说这话的时候,已经跳下马来,使眼色让身后的刀斧手撤去了依仗,神色之间十分和善。
史思明心中吃惊:这个孙孝哲,居然像是看到了我的心里面去,果然是一个厉害角色。唇亡齿寒,的确是这样的,看来这一次,我得带兵去救一下安庆绪。
“孙将军说的不错的,其实,陛下要我史思明带兵援救邺城,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