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再这样下去,趁着自己还能控制局势。
于是朱允炆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试着让大明暂时没有皇帝。这个想法产生之后,他再也抑制不住的实行了起来。
首先借助齐天瑞的环球航行之旅,朱允炆授意全大明的报纸媒体、情报部门大肆的宣传造势,当把这个举世震惊的发现宣传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皇帝做了一个违背祖制的决定,那就是宣召天下,准备封齐泰之子齐天瑞为王。
异姓封王这个决定已经够让人震惊的了,消息传出之后,在吕宋海域停驻的齐泰几乎快要昏厥过去,当时就要以死拒绝,当然不会成功,然后坚决替自己的儿子拒绝封赏。
开什么玩笑,一旦形成众怒,他们齐家上下一族,以后就休想在大明立足了,光是士大夫的口水,王族贵胄的红眼就可以将他们淹没。但是齐泰的拒绝是没有用的,因为皇帝对于齐天瑞的功劳给予了充分肯定。
事情到这里只是刚刚开始,齐泰自从知道这个消息之后,遂将自己的手中的职权交与了副手掌控,自己前往京师亲自觐见陛下。希望陛下看在齐家满门忠良的份上,放弃这个决定,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将齐家上下放在火炉上蒸烤。
作为一个典型士大夫出身的人,坚决不会允许此等事情发生在自己家族之中。
齐泰肯定没有机会感到京师,但是皇帝的这个决定也就此搁浅,因为朱允炆这个决定下达了之后,也承受了全大明乃至皇族上下的质疑,首先在皇事院中已经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太祖高皇帝祭奠前后,孝陵上下拥挤了来自于全国各地的皇族宗亲,在太祖陵前叩拜不已,几天不回,甚至有人要以自杀相威胁。
内阁承受了来自各个阶层的奏折请愿,几乎将内阁内外堆满的白纸,在远处看,就像是下雪一般,更不要说在朝堂之上,皇帝根本不能露面,只要是上朝,那么话题马上就会往异姓封王上面纠缠。
朱允炆不耐其烦,其实他只是把这件事情作为一个由头,想要提及以后的话题而已,虽然知道天下会有反弹,却没有想到会这么大,据内厂报知,齐泰家族的居住地,已经人满为患。
好一点的是去劝其家族主动提出辞去恩典,而极端的竟然开始攻击齐氏的家族成员,以至于当地官府申请派军队保护。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算是告一段落。朱允炆也不想为了自己的目的,导致了齐家上下牺牲,把功臣闹成天怒人怨。
而且部分目的已经达到了,他也就没有再坚持下去,遂宣布收回成命,对于齐天瑞的封赏再行商议。为了让功臣得到相应的回报。皇帝诏曰:召回太子、二皇子和三皇子回京商议国事。
看到皇上收回成命,大臣们刚刚将心放进肚子里,但是听到这个消息后,刚刚放下的心马上又提了提来,三位皇子齐聚京师,在十余年来几乎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到底为什么,恐怕不是为了简简单单的封赏齐天瑞吧?
善于揣摩圣意的大臣们马上想起了前一阵子异姓封王的闹剧,心眼活络点的好像领悟出来一点什么,知道好戏马上就要开演了。
这次皇上要动真格的了,要不发一道圣旨询问一下诸位皇子的意见不就好了,那样也可以给皇子们和幕僚商议的空间,让自己的儿子能交一个令天下满意的答卷,为什么要召集三个皇子会于京师呢?
还不是为了给储君扫清障碍?准备让储君署理部分政事了。只有这个原因才会将皇子全部召集回来,该掌权的掌权,该放弃的放弃。
但是到底皇上属意于那个皇子,由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所以谁也猜不出来,纵然是这样,仍旧不能让这些心里充满投机的大臣们平静下来。
一传十、十传百。这个消息暗暗的在秦淮河两岸形成了主流。各方面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着准备看准了出手,一般这样的情况,就好像赌坊里面憋了半天的赌客一般,都睁着一双红红的眼睛,准备破釜沉舟了。
朱允炆内心笑着,表面上却不说什么,只是听着内厂报上来的最近情况。身边坐着小维,在那里帮他续上杯中的茶水,一般听内厂汇报时,内宫之中,只会有小维参与,杨蝶此时已经被排除在外了。因为杨蝶的心思,已经被自己儿子占据,朱允炆不想自己的后妃犯错。
相反,小维就好了很多,没有皇子的牵绊,最近几年成了朱允炆暗中的助手,至于后宫干政,朱允炆没有想那么多。
因为后宫干政的危害取决于皇帝的强弱,在自己身上肯定不会出现危险,至于以后,他心里已经有了控制的办法。
“皇上,内厂的消息之中,臣妾翻阅过,还是有不少人咬着齐家不放,看来陛下给齐大人的麻烦真的不小啊。”
朱允炆这时有些诧异地问:“是吗?都说些什么?”
小维说:“倒是没有再说异姓封王的事情,现在他们主要的矛头,全部都指向了齐天瑞欺君罔上的罪责,说齐天瑞不但不该封赏,而且应该治罪,因为天圆地方,是上古的定律,而齐天瑞异想天开,企图妄言欺君……。”
朱允炆淡然一笑,叹道:“怪他就没道理了。刚才我不是说了吗,其责在朕。当初地球之说,始于朕之口,而齐天瑞不过是证实而已,何罪之有,这些人还是醉翁之意,不必理会。”
听了这话,小维笑道:“臣妾也知道,不过其他人不知而已”
朱允炆只觉得有些烦躁,对大臣们机巧的心思的烦躁。但凡能在朝堂之上立足的,无一不是人精一个,自己转变这么快的矛头,还是被他们看出一些端倪了。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