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完颜陈和尚目瞪口呆,道:“宋军的水军竞如此厉害吗?我们比他们多了两倍的兵力,还被打得如此惨败。”
完颜长之道:“水战的强弱是不能以人数多少来认定的。宋军的战船的性能远远超过了我们,而且操舟的技术更是令我们望尘莫及。他们的战船远比我们的战船大,但灵活度和速度却比我军更高,对战船的控制简直就像我们骑马一般自如。再加上火器厉害,射程又及远。依我看,就箅是我们十条船对宋军一条船也未必能赢。”
完颜陈和尚听他讲完,又皱了皱眉头道:“第一个回合结束后,你就应该看得出来,我们是打不过宋军的,为什么那时候不及时撒军,还要和宋军进行第二个回合的战斗?”
完颜长之点点头道:“是,你说的不错。那时我是以经知道我们是战不胜宋军的,但我只是希望多体验一下水战的情况。”
完颜陈和尚身子一怔,道:“难道你想和宋军打水战?不过这有必要吗?虽然现在南宋的水军力量远远强过我大金,但我们大金与南宋的较量到底还是要靠骑兵和步兵来决定。”
完颜长之靠近他,道:“因为我有一个新的想法……”
完颜陈和尚听完之后,倒吸了一口冷气,道:“这样……这样,太冒险了。”
完颜长之点点头,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明月,道:“这确实很冒险,但是一但成功,我们就可以轻易的灭掉南宋,统一天下,成就大金的万世基业。”
完颜陈和尚沉默了半响道:“这个想法,别的大臣怎么看呢?皇上又是怎幺看呢?”
完颜长之转过身来,道:“这个想法,现在我只告诉了你,并没有告诉其他任何人。”
完颜陈和尚有些不解道:“为什么,你打算什么时候向皇上提出呢?”
完颜长之又坐了下来,道:“现在用这以战迫和之策,我在不在没什么大用,所以我以向皇上告假,送幻空师叔的灵柩回会宁寺。我想先问一下师祖再向皇上提出,而且你的伤再拖下去,只怕会累及终身,也只有师祖才能治全愈。”
-----------------------------------------------------------------------------------------------------------------------------------
睛朗的天空和高透明的海洋争相展现着碧蓝的色彩,将清澄和深渡无限的廷伸到远处。可以清楚看到水面下游动的鱼群,船舷边飞溅的水沫像珍珠般闪着亮光,隔开天空和水面的遥远水平线带着青灰色的色调,在夏日的阳光包围下,形成了一个像是罩着蓝色面纱的世界。
杨炎、李公佐、辛弃疾、曹勋、高震等人站在船楼上,迎着强劲的海风。福山岛一战之后,宋军的水师再没有受到任何的阻碍,一路畅行无阻行了四五日,眼看就要抵达海州了。这时众人的心情就像这天空一样清澈、明镜。
这时只听楼梯“蹬、蹬、蹬”响起,魏昌手中抱着一支突火枪和一支火龙出水,走上船楼。杨炎和魏昌等人亲眼见到福山岛海战中宋军的火器威力,火弓箭、火弩箭以及烟球、霹雳弹、轰天雷、铁火炮、蒺藜火球,猛油弹等杨炎的选锋军都装备了。不过他对突火枪,飞火枪,火龙出水等火器十分感兴趣。这几天他和魏昌都在一齐研究火器的性能和用途。今天正好无事,叫魏昌拿了一支突火简和一支火龙出水桌自演试。
魏昌先把火龙出水递给杨炎,杨炎看着其实是一个五尺多长的竹简,前装一个木制龙头,后装一个木制龙尾。内装有箭数枚,前后共装4个火箭筒,看上去就像一身生四翼的飞龙。
魏昌道:“火龙前后两组火箭引线扭结在一起。前面火箭药筒底部和龙头引出的引线相连。发射时,先点燃龙身下部地4个火药筒,推动火龙向前飞行。火药筒烧完后,龙身内的神机火箭点燃飞出,射向敌人。”说着点燃引线,只听“嗖”的一声,火龙飞出,途中数支火箭从龙身中飞出,至少射出四五百步的距离。
杨炎咋舌道:“射得好远,和床弩差不多了。”
魏昌道:“这火龙出水射程虽远。不过方向性太差,射出之后只能听天由命。”
杨炎道:“能不能用大些的竹简,多装几支火箭,发射时集中起来一起发射,如果是对上大批敌军,到是很有用的,射不准到没什么?”
魏昌搔了搔头,道:“回去我到可以试一试。”又将突火枪递给杨炎,道:“这突火枪是在突火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内安子窠,如烧放,焰绝然后子窠发出,如炮声,可以远及两百步。不过也是只能一支使用,用一支少一支。我记得在绍兴二年(1132年)陈规守德安府,就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用两人共持一条,派六十人持火枪在西门城楼上,焚烧攻城的金军所架的天桥。”
杨炎对突火枪兴趣最大,接在手中,仔细观看。其实就是一个五尺左右长的大竹简,口被封死,只有一根引线露在外面。道:“如果用铁制枪管,是不是可以反复使用数次?”
魏昌摇了摇头道:“以前也试过用铁铸枪管,但是不行,不但枪管容易爆裂,而且发射完一次之后及为烫手,一刻钟之内跟本无法再使用。”
杨炎遗憾的摇摇头。
一边的辛弃疾笑道:“世间不如意者十常**,现在能有这突火枪用就很不错了。何况自古打仗以人为主,武器的优劣到是其次。”
杨炎笑道:“辛先生说的是。”
这时李公佐指着前方大叫道:“看,海州到了。”
杨炎放眼看去,只见远方海天一线的地方隐约出现一道灰色的地平线。
《宋翔》第三卷《北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