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军攻克琅勃拉邦。
实际上南掌国王索林那萨旺根本就不认为明军能去揍他,毕竟他那地方太安全,哪怕距离奠边府也得五百里,这不是平原的五百里,而是完全由崇山峻岭和亚热带森林组成的五百里……
没有什么真正道路。
就是从奠边府向西由一段段驮队走的羊肠小道,连接一条条小河构成的通道。
他的记忆中,就没有过北方帝国南下攻击这片土地的记忆,能威胁他的只有南边,尤其是暹罗。因为从暹罗向北是相对平缓的丘陵,之前缅甸对老挝宣慰司的进攻,也只是因为缅甸控制着暹罗北部。而北方和他阻隔崇山峻岭,别说打他,光走到他那里就得累死一半,这样的天然优势让他自以为高枕无忧,对于明军在安南的行动只当做恐吓。结果第十八军那些常年在广西山区活动的士兵,在安南郑家的支持,还有南掌北部那些酋长的带路下,长驱五百里突然出现在了琅勃拉邦。
战斗就很简单了。
整整一个军的明军,再加上配合行动的郑家军队,还有那些想弄死索林那萨旺当土皇帝的酋长们,一起血洗了这座城市。
索林那萨旺死在火箭弹的爆炸中。
“这就可以了!”
杨庆对这个结果比较满意。
毕竟老挝这片土地上,其实依然就是一盘散沙的部落,只不过琅勃拉邦势力最强,再加上作为佛教中心受尊崇而已,但只要琅勃拉邦一完基本上就是分崩离析的结果。原本历史上索林那萨旺一死立刻分成琅勃拉邦和万象两国,紧接着又分出占巴塞和川圹,一直到欧洲殖民者到达,这片土地都维持着四个国家。
既然这样还继续让他们一变四就可以了。
总之这个也解决。
剩下还有一个,也就是勃泥。
这个等明年再说,主要是这种好事不能只让一家,像文莱这种石油宝地得给别人留点,这一次出动的各军收获都已经很丰厚了。哪怕对南掌的讨伐,也让明军跑去刮了一大堆的黄金,这座城市原本叫金城,虽然属于夸张的形容词,但的确多金多铜多象牙。就连作为他们标志的那座巨大的金佛都被抢了,总之明军进入这座城市的嘴脸,丝毫不亚于进入圆明园的英法联军。但这种好处不能只让他们去捞,也得给其他各军留些,正好对勃泥的征服不同于这种在亚热带深入内陆的作战,可以使用那些对这种环境不太适应的军队了。
把一群北方人,突然扔到老挝还让他们深入数百里攻击,那完全就是让他们送死。
但仅仅在沿海就无所谓了。
所以杨庆接下来对勃泥的进攻将使用部分北方军,未来大明主要作战方向就是南方,北方的数十万大军不可能闲在那里,他们得逐渐锻炼着适应南方环境。当年的秦军都能从北方南下征服越南北部,凭什么大明的北方士兵不能到南洋作战?倭国的几百万大军可一样在南洋地区势如破竹般进攻。
正好就拿勃泥练兵了!
“护国公,俄国使者到了!”
参谋总长助理张世凤向着杨庆报告。
“带过来吧!”
杨庆说道。
这是俄国人向大明派出的大明第二批使者,第一批是李自成见的,毕竟那时候俄国和大明根本没有接触的必要。
但现在非常有必要了。
在杨庆的坐视下,哈巴罗夫匪帮在黑龙江沿岸大肆烧杀抢掠,原本那些部落还能找清军求助,可现在清军已经不存在了,建州三卫被严禁随意出界。整个长白山以北就只有刚刚进驻的一个旅的明军,但这些部落并不是臣服大明,事实上就连流窜逃亡的少数八旗军也在他们那里,他们反而极其仇视明军。那么后者自然坐视他们倒霉,这种情况下不但哈巴罗夫匪帮肆意横行,而且甚至和随明军而去的商人搞起了贸易,就连雅库茨克的俄国人都开始大量南下。
毕竟雅库茨克太冷了。
那么俄国就必须和大明讨论一下双方的边界问题,在他们看来黑龙江沿线已经可以算他们的了。
另外还有蒙古。
尤其是还有准噶尔部的问题。
可以说明俄边界划分,已经成了俄国在东方必须解决的,他们也不愿意挑衅大明,毕竟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他们在欧洲也略知一二,在大明看似对北方寒冷的荒原并没有太大兴趣的情况下,俄国人很想能获得一份明确的划分以避免冲突。
“巴伊科夫先生,欢迎光临!”
杨庆热情地欢迎俄国使者。
后者原本历史上是四年后到达中国的,这一次提前了四年。
“公爵阁下!”
他向杨庆鞠躬行礼。
当然,双方都是用各自语言,虽然杨庆其实会说俄语。
“巴伊科夫先生,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一下礼节问题,女皇陛下已经同意召见,但你必须遵守大明礼节,也就是你必须向女皇陛下跪拜,不是你们的单膝跪拜,而是我们大明的双膝跪拜并叩首,礼部会提前带着你演习这种礼节的。”
杨庆说道。
“公爵阁下,据我所知贵国女皇陛下已经下旨免除跪拜礼。”
巴伊科夫一脸凝重地说。
这是一个大问题,他根本没想过杨庆会让他跪拜,甚至他都知道像英国等使节都不需要跪拜的。
“是的,女皇陛下的确免除了大明人民的跪拜礼,但外国人不在这个范围,对于外国人除非女皇陛下特意下旨免除,否则也是要跪的。至于大明属国的臣民和奴隶,见女皇陛下都是必须跪拜的,而女皇陛下此次只是召见你,并没有单独下旨免除你的跪拜礼,所以你还是要跪拜的。”
杨庆给他解释。
“公爵阁下,您这是对我们的歧视。”
巴伊科夫多少有些怒气地说。
“歧视?不,不,我们大明从来不歧视任何人,但女皇陛下的旨意就是如此,所以你觐见女皇必须跪拜。”
杨庆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