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见证

首页
字体:
上 页 目 录 下 章
第1101章 记忆偏差(2/2)
现象,之后这颗恒星被称为米拉(mira,拉丁字,意思是“不可思议的恒星“)。这些发现都证明了恒星的世界,不像亚里士多德和一些古代的哲学家所说的——恒星是永恒不变的。在这种环境下,变星的发现导致了16世纪与17世纪初期的“天文学的革命“。

    公元1669年大陵五被蒙坦雷(geminiano montanari)发现。至公元1786年,人们已经知道有12颗恒星是变星。1850年到1784年,古德列克(john goodricke )首先发现变星的变化特性。1850年后被发现的变星的数量迅速增加,尤其是在1890年摄影术被应用在变星发现上。

    在变星总表(gealoguevariable stars,2003年)中,我们银河系中的变星数目已经接近4万颗,在其他星系中的也有1万颗,有超过1万颗被怀疑是变星。

    变星(variablestar)由于内在的物理原因或外界的几何原因而发生亮度变化的恒星。有些恒星虽然亮度没有变化,但其他物理性质有变化的或光学波段以外的电磁辐射有变化的也归入变星之列,如光谱变星、磁变星、红外变星、x射线新星等。变星命名法由阿格兰德于1844年创立,每一星座内的变星,按发现的先后,在星座后用r—z记名。

    有些恒星的亮度变化肉眼就能发现,但大多数变星必须用一定的仪器、一定的观测技术才能发现。照相测光和光电测光技术的应用,使变星数目迅猛增加,少数变星在发现亮度变化前已经定名,仍继续延用。此外,绝大多数变星都按国际通用的命名法命名,即用拉丁字母加上星座名作为变星的名字。对每一个星座,按变星发现的顺序,从字母r开始,一直到z,然后用两个字母,从rr,rs起到zz,再用前面的字母aa,ab,……,一直到qz,其中字母j完全不用,从第335个起,用v335,v336,……,加上星座名。

    变星种类繁多,涉及恒星演化的各个阶段,变星的研究必然促进恒星理论的发展;食变星为确定恒星的质量、大小等物理量提供了难得的机会;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为宇宙尺度提供了基本校准,新星、超新星的极大亮度可作为粗略的距离指针;变星分属于中介星族1、旋臂星族、盘星族、中介星族2和晕星族五种不同空间结构次系,对银河系结构和动力学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引起恒星亮度变化的原因有几何的原因(如交食、屏遮)和物理的原因(如脉动,爆发)以及两者都兼有(如交食加上两星间的质量交流)。

    在19世纪初期,只有少量的变星被发现,所以似乎只要使用几个字母就足够了,并且为了避免与拜耳命名法混淆,所以从极少用到的拉丁字母r开始。这个命名的系统方法是由阿格兰德发展出来的。有充份理由相信阿吉兰德选择由字母r开始,是因为在法文的re的字意都是红色,而当时所知道的变星也几乎都是红色的,但是阿吉兰德自己在1855年的声明却反驳此一说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 页 目 录 下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