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寇对于明军的到来早有准备,而明军却是轻敌而来。在兵力悬殊,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明军以寡敌众,以少战多,最后还全身而退。可以说是一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应该值得夸耀。
这场遭遇战,对于整个明军来说,是一场不可多得的大胜利,本来应该大书特书,向朝廷报功请赏。但对李如松来说,却是一场损失惨重的失败,以至于他连撰写申报战功奏折的心成都已失去。
李如松和他老子一样,具有极大的野心,一心想成为事实上的辽东王。可他接受老爹留给他的兵马以后,发现这支军队存在很多无法纠正的坏毛病,于是起了重新编练一支忠心耿耿令行禁止的辽东军的心思,并想将这支军队打造成像戚家军那样具有强大战斗力的私兵。
为此,这五千jīng锐骑兵,都是他从家乡jīng心挑选并经过几年努力和实战考验,训练出来的一支jīng兵。是他赖以整编军队,扩大权势,在辽东称王称霸的倚仗。现在一下子战死三千余人,其余的也几乎人人带伤,起码在短时间内无法再上战场。
更主要的是剩余这两千人通过这次遭遇战,基本上丧失了以后继续上阵杀敌的斗志。这从撤退前的表现,就明显的看了出来。面对几万人的围剿,他们没有胆怯,可经过短暂停顿以后,这种斗志就几乎丧失殆尽,以至被随后进击的少数倭寇打得丢盔弃甲,就连李如松都差点送命。丧失了斗志的军队是没有一点战斗力的,会变得胆小如鼠风声鹤唳。
同时,通过这次战斗,李如松基本失去了家乡父老的拥戴和支持。交给你的子弟兵,是为了升官发财,挣回偌大基业。结果一下子把命给丢到战场上,以后谁还信得过,不追着偿命就算客气。
熟读兵书战册琢磨透士兵心理的李如松深知这点。当年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就是因为把家乡子弟兵的命都给玩丢了,失去家乡父老的忠心,无法回到老根据地重整旗鼓,才自刎乌江。
除了这些嫡系部队的损失,通过这一战,在辽东将领面前树立起来的威信也无形之中被削弱很多,本来有些离心离德的将领表现的更加明显,比如从来不直接表示不满的副总兵张世爵,当着李如松的面就和李如柏打口水仗,彼此指责对方。
作为一个优秀的统兵将领,成败不在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也不在于一场战役的胜败,而在于是否还有锐意进取继续争雄的勇气和决心。失去这三千jīng锐子弟兵,基本上失去了李家一家称霸辽东的机会,再想重打锣鼓另开张,重组这样一支jīng兵已不可能。李如松似乎看到自己内心建立的不为人知的远大目标轰然倒塌,一时之间失去了方寸,撤退到坡州城,将自己关在房间内,不理军务,颓废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