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仁知道此次康熙命自己北上东北边界的目的,是朝廷目前内政不足,难以两面出击,只能是攘外必先安内,暂且集中全部力量对付国内的“三藩”,因此,韦仁只能以私人的卫队及雇佣兵的形式完成自己的任务。
在招募及训练“外籍兵团”的方式上,韦仁将前世军队训练模式加以改革,并全力执行,以训练一支准先进的正规热兵器军队。而对华人军队他借鉴了前世曾国藩的团练武装----闻名一时的湘军(前世有个说法叫“无湘不成军”)----组建模式。据前史记载,团练武装,可分为团勇与练勇。团勇是业余武装,类于保甲,各家出壮丁,守望相助,有警守卡,战时助阵。练勇是专业武装,类于绿营之勇,是由基层社会组织招募“四方精锐”组成,或二百,或三四百,于城内设一总局,公择绅士主之,日事训练,有警调发,守卡打仗。按照团练自保的组织原则,团勇(或称团丁)来源于保甲:“团总责之甲长,甲长责之牌长”,牌长责每户二丁抽一,“如一户二人,责其身体壮大、心性诚实者一人为壮丁”,不得以无用之人充数,亦不得雇用游手无赖之人顶替。练勇,则反复强调须杜绝市井无赖之徒滥入,或从团勇练出,或从本地有家有业之民中招募。同时规定,禁止各级官员擅自征调。而战乱中,基层社会组织诸多绅士奉上层政权各级官员的号召,自备资斧,率练勇出战,加入了绿营军征战的行列。另一方面,各级军政官员则变原来的募“勇”,为募“练勇”。也就是说,由地方军政官员统一指挥、与绿营兵勇共同作战的还有基层社会由绅士统率的专业武装——练勇。练勇的背后,是团勇、团练。练勇的一部分纳入绿营(或“投效”,或被“招募”),则改变了绿营原有“勇”的成分。
韦仁练勇与曾国藩的不同之处在于经费。前世由于朝廷财政窘迫,在绝大多数时候,朝廷要求练勇自行解决经费,也就是由基层社会组织捐输解决。如此,各级军政官员将练勇直接招募入营的做法一直受到限制,而更多地采取调集各地练勇、配合作战或联合作战的办法。而韦仁是奉旨名为练勇,其实暗中是为朝廷练兵,他练勇经费实际上由朝廷买单的。
韦仁将自己的“勇营”命名为“火枪营”,主要也是要训练一支以热兵器为主的当代先进陆军。“火枪营”的训练他采取与“外籍兵团”近似的训练模式,只是在时间要求上长些,因为“外籍兵团”的士兵对于火器的了解多于华人士兵多多,华人士兵因此需要理解的时间要长些。
韦仁在“火枪营”的刚组建是便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所有士兵由他的手下以他韦仁的名义进行公开招募。二是“火枪营”的军官初他兼任的司令官外,其下队官班长由士兵挑选,排长由班长挑选,队官由排长挑选,营官由队官挑选,如此一营士兵便能上下贯通一体,患难相助。三是对士兵的训练上按照“十二条军规”的要求严格执行,重点强化士兵的服从意识、纪律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执行意识、荣誉意识,建立职业军队模式。四是组建建立军官选拔、培训及晋升机制,作为军队除了用饷银作为士兵作战的基础动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