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苏军奥地利方面军的十余万残兵还在巴伐利亚东南部的格拉芬和瓦瑟堡地区拼死抗争,前线的百万德军将士还在为继续扩大胜果而努力,而与此同时,莫斯科的掌权集团迅速从现役将领中选出堪当大任者,这些临危受命的将领一刻也不敢耽搁,24个小时内悉数到岗,效率之高令人咋舌。紧接着,南下巴伐利亚为同伴解围的苏军各部全面发动了新一轮攻势,将帅们的命运促动着前线官兵,战士们在严寒中迸发出视死如归的气势,苏联空军亦在这恶劣气候条件下强行出击,以额外的损失换来有限的火力支援。然而如此投入并没能给苏军带来预期的进展,除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北部突破几处德军阵地之外,兵力占优的苏联军队在黑森、图林根乃至巴伐利亚北部都踢上了钢板。有些地区,德军阵地纹丝不动,而在另一些地区,德军也只是放弃了前面一两条防线,转入纵深的既设工事继续防守,意大利足球队的混凝土风格在这里得到了另类运用——苏军官兵们固然勇气可嘉,德军将士更有保家卫国的钢铁斗志!
巧妙合理的部署有利于发挥现有兵员的战斗效力,但这对整个指挥体系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随着苏联军队全线加强进攻,德军联合参谋部顿时变成了一面热锅,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忙到无从落脚的地步。投入防御的预备兵力已悉数派遣上阵,为了应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参谋部不得不将慕尼黑战役中消耗较大的轮休部队调往防守区域,又提前把几支新组建的美械部队派往前线。对于这些为参战兵力绞尽脑汁的优秀德国将领而言,这是一盘容不得有任何闪失的棋局,所幸的是,这一次他们获得了来自大西洋彼岸的强力援助。一方面,美国政斧不断将存储于海外的军械物资转交给德国人,并默许国内志愿人员取道前往德国参战,另一方面,早期移民南美的德裔居民也在民族存亡大义的感召下踊跃回国,并在法国、荷兰、比利时境内的秘密训练营接受新兵训练。近一个月来,德[]队在兵员、装备以及弹药等方面承受了巨大的消耗,若是没有这些来自西方的援助,他们很难将这场战争进行下去。
战场上,德[]民齐心一致、众志成城,战场外,国际舆论倒向受到侵略的弱者,就连天气也在偏袒两场世界大战的失意者。进入12月后,一场数年不遇的寒潮来袭,北欧诸国和英国多地连降暴雪,恶劣的天气阻断交通,严重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如六千万德意志人所期望的那样,寒潮轻而易举地越过海峡席卷欧洲大陆,不莱梅、汉堡等地出现了罕见的零下十几度气温,柏林更是变成了一座雪城,至于德国南方的巴伐利亚,山峦减弱了寒潮的影响,但气温也较之前下降了好几度,昼间的室外温度维持在零下六至八度,入夜后气温低至零下十度。大多数苏联人世代生活在东欧和西北亚地区,习惯了冬季的严寒天气,但深入德国腹地,糟糕的补给使得他们很难获得充足的御寒物资,继续保持旺盛攻势也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尽管上级的催促如影随形,在黑森东部和巴伐利亚北部,苏军的进攻事实上已经趋于停止,而在图林根,苏军波兰第1方面军所属部队是在德军主动后撤的情况下才得以占领一些无足轻重的城镇据点。
就在苏联高层为前线战况恼怒不休之时,集结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的十数万德[]队趁着苏联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