坌达延在临来青海之前,刚刚从勃律返回逻些城,可谓是携大胜之威而来。他担心赤德祖赞听从了乞力徐的建议,从勃律境内抽调兵力前来与唐军作战,结果放松了对勃律的控制和巩固,最终使得自己打下来的势力地盘受损,所以坚持与唐军划定停战界线,暂时不在青海湖再发起大规模的战事。
乞力徐的部队已经被唐军消灭的差不多,所以他虽然在官职上比坌达延高了半头,但最终还是无法左右心怀鬼胎的坌达延做出决定。
经过多次磋商,吐蕃军与唐军达成停战协议:双方以目前各自实际控制的地盘划定界线,唐军不得进入大非川以南的地域,而吐蕃各部落也不得进入伏俟城方圆五十里的地域。
签下这个城下之盟后,坌达延也不理睬气呼呼的乞力徐,径自率领吐蕃主力撤回了传统的吐蕃国势力范围,也不担心赤德祖赞回过头来收拾他。
事后证明坌达延这次摸准了赤德祖赞的心思,大赞普得知坌达延与唐军达成的停战协议之后,并没有责怪于他,而是命他率领本部兵马直接前往葱岭地区,前去支援那里如今正与唐军陷入对峙的吐蕃征西大军。
至于如今丢城又丢兵的乞力徐,赤德祖赞自然是对其进行了一番严厉的训斥,然后顺理成章地免除了乞力徐青海节度使的职务,命其返回逻些城专心协助自己处理政务。
当然了,赤德祖赞也不会真的咽下这口恶气,乞力徐离开青海地区之后,他立即任命原本担任整事大相的末西汉舍为青海节度使,将治所暂时设在距离伏俟城西南两百里的位置,其目的和用意不言自明。
从吐蕃国内部的这番重要人事调整来看,赤德祖赞既有继续进军西域的野心,同时也有誓不放弃青海地区的决心。
如今士气高涨的唐军在得知吐蕃这番举动之后,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也迅速作出了相应的布置和调整。
首先,郭英义毫不犹豫地将战力暴涨的绥戎军的防区从绥戎城一带调整到了伏俟城,而原来的伏俟城则成为鄯州都督府新的行辕,从此鄯州驻军的“司令部”从湟水城向西迁移三百里,安在了伏俟城内。
其次,郭英义将战力同样不俗的白水军从原来的驻地直接调往唐吐咽喉要地莫离驿,命其依托原莫离驿的城防基础,就地修筑一座可以容纳数万人的新城,并且命名为白水城。
最后,郭英义与张忠亮一起向朝廷上表,建议将白水军和绥戎军同时扩编至两万人,并且由皇帝亲自为立下大功的绥戎军重新赐名。
白水军原来的编制是一万人,这次也是战功赫赫,今后还要镇守莫离驿这等咽喉之地,所以进行扩军名正言顺,相信一向十分喜欢王忠嗣的皇帝陛下绝对不会反对。
可是,绥戎军原本只是驻守一座绥戎城,编制只有三千人,这一次郭英义却建议让其一下子扩充至两万人,是不是有些夸张了?皇帝陛下和兵部以及户部的大佬们会同意么?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郭英义在这封奏折中还特别汇报了“大烧包”周二在这大半年时间内是如何搞活边塞“经济”,通过自食其力将绥戎军的战力和装备都搞上来的过程。
相信一向jg明的皇帝陛下和新任户部侍郎严挺之在看了周二如何自讨腰包替皇帝练兵强军的“”事迹之后,一定会笑的合不拢嘴,反正到时候不用户部多掏银子,也有人自己掏腰包!
不过话又说回来,难道大唐皇帝陛下就不担心周二这种自讨腰包的做法有收买人心的嫌疑么?
只要想一想李隆基可以任命王忠嗣为四镇节度使,可以任命安禄山一个胡儿担任三镇节度使,就知道这位皇帝对于武将的信任和重用达到了何等地步。
周二如今不过是小小一支军队的主将,不仅距离郭英义鄯州都督这个位置差了一大截,距离一镇节度使的位置那就更是差的好几条街,再加上朝中有干老子张九龄和亲老子周子谅为他作保,皇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李隆基可是那种典型的看谁顺眼就会深信不疑的皇帝,除非这个家伙三番五次跟皇帝对着干,自己找不痛快。
周二自从当官以来,貌似一直都在讨皇帝的欢心,还从来没有忤逆过李隆基吧?
从某一点上来说,周二甚至比李林甫还要善于琢磨当今皇帝的心思。所以,当郭英义和张忠亮的这份联名建议送达长安时,差不多就是周二升官的时候到了。
统率三千人的将军和统率两万人的将军,虽然都叫将军,在职级和气势上那可是有着很大不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