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汉室可兴 > 第二百九十八章 我自征西君征东
返回书页
选择字号: 特大     
选择背景颜色:

第二百九十八章 我自征西君征东(2/2)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夏日的微风83    书名:汉室可兴    本书简介


    汉室该如何复兴呢?

    自己能建立周、召的伟业吗?

    又想起被被刘备软禁的卞夫人和曹丕曹彰,被袁绍囚禁的曹植等人,心中更增伤感,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忽听得帐外亲卫报告:“将军睡未?有紧急军情报告!”

    曹操忙披衣而起,手握长剑,问道:“何事?”

    程昱苍老的声音响起:“本初立河间王世子刘旭为帝。”

    曹操忙命请程昱入帐,又命亲卫去请乐进、满宠、朱灵等将。

    荀彧坐镇太原,并未跟随曹操南下。

    须臾诸将皆至,程昱将袁绍立帝之事重新介绍一遍。

    乐进道:“袁绍妄主废立,又肆意封王,割裂天下,又征曹公回邺城,是欲全力图并州也。”

    满宠也点头道:“不错。若曹公回邺,必遭囚禁,并州群龙无首,也将为袁绍所并。

    若曹公不应征辟,袁绍必悉军攻我。”

    曹操见诸将皆说了一遍,总得来说是让曹操不应征,但也对形势表示了忧虑。

    袁绍兵雄将广,若举幽冀二州来攻,并州恐怕难以抵挡。

    曹操问程昱:“仲德有何对策?”

    程昱道:“袁绍看似宽宏,实怀猜忌,不可佐也。

    若欲建大业,兴汉室,不可无根本之地。并州不可弃。

    老夫有三策可应对当前困局。

    其一,与麴义结盟,约为兄弟,尽让河内于麴义。

    其二,命枣衹、高览自太原南下入河东,与我军夹击,歼灭李通,然后破王邑,取河东。

    其三,如今刘备已破刘宠,据有陈国,正陈兵兖州,欲除吕布。

    可警告袁绍,若刘备尽有青徐兖豫四州之地,袁绍亦难制之矣。

    袁绍西有麴义新立,南有刘备将起,岂能跋太行、穿绝径而来攻我?

    为今之计,当速取河东。

    否则,等刘备平定吕布,腾出手来,以其对曹公之仇视,或会与袁绍媾和,先来伐我!”

    众将听了程昱条分缕析的讲解,皆叹服。

    曹操赞道:“仲德真良、平之俦也。”遂定计。

    翌日凌晨,曹操请麴义密议。

    麴义得知袁绍大封诸侯和麾下诸将,颜良文丑都成了四镇将军,自己却丝毫未动,仍旧是一杂号将军,不由大怒。

    麴义对曹操道:“我为袁氏立大功,却受此薄待,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曹操叹道:“本初实不易辅也。”

    麴义因向曹操问计。

    曹操道:“本初僭立天子,沮忠臣之志,失天下之望。

    我欲讨之而力不及,君其有意乎?

    方今刘玄德收众河南,乃本初之大敌。

    我自西向取河东,收复故赵地。

    君可规大河,据洛阳,成强魏之势。

    君与我二人并力,无惧本初,遑论刘备!

    时机成熟,则诛除韩逆,号令天下,重兴汉室,不亦可乎?”

    麴义听得热血沸腾,抓住曹操双手用力摇晃,大喜道:“孟德真英雄也!弟愿与孟德结盟,与天下诸侯争一短长!”

    曹操也用力返握回去,两人执手大笑。

    曹操遂自称汉征西将军,麴义自称汉征东将军,歃血为盟,发誓为天子报仇,扫平诸侯,重兴汉室。

    曹操以五百骑兵换麴义五百弩兵。

    麴义东至修武,以拒袁绍可能来犯之兵。

    曹操继续陈兵轵关之下,对李通昼夜袭扰。

    而这时刘备也已与刘表完成会盟,回师至梁国、济阴边境。

    数日前张飞截击庞季未完全成功。

    庞季战场嗅觉不弱,在刘宠西逃扶乐后,再打听不到进一步消息,觉得不妙,立即率兵南遁。

    张飞紧赶慢赶,在豫、荆边境追上庞季,立即发动攻击。

    庞季留一部断后,大军南走。

    张飞击溃该部,杀千人,追击入荆州境内。

    庞季入卷城,坚守不出。

    张飞在城下耀武扬威一番,方退回豫州境内。

    刘备派使者送信给庞季,命其转呈刘表。

    信中道:“天子被害,此正宗室戮力同心之时。

    先有陈王宠勾结吕布,欲图加害。

    景升兄又派兵入吾境中,妄图与刘宠、吕布相接,所作所为令人扼腕。

    兄若必欲与吾为敌,吾当提兵十万与兄会猎于汉水之滨。

    若兄欲申盟好,请示以诚!

    弟刘备顿首!”

    刘表得信,又惊又悔。

酷虎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汉室可兴 > 汉室可兴简介 > 第二百九十八章 我自征西君征东
申明:汉室可兴最新章节,小说《汉室可兴》文字、目录、评论均由网友发表上传并维护或来自搜索引擎结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Copyright 酷虎小说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