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泽城郊,南部是长城外白于山向北倾斜的丘陵山地,沟壑纵横密布,更有一片片的胡杨、胡柳树丛,没有多少平地。而在城北至统万城之南,红柳河两岸数十里皆是大片的草原,地形有微微的缓坡起伏,少有沟谷,是骑兵的用武之地。
经过两天双方互派使者频繁来往,将马台筑在城北十里的一处低洼平地上,正好平地之北有一道枯草遍地的土岗,夏、魏两军已先派兵将土岗平整成一片土台,上面可驻三四千人马,可登台观望洼地下马台之东的赛马跑道。
鲜卑与匈奴风俗近似,北魏崛起的过程中就降服收编了许多匈奴部众,拓拔焘的皇后赫连氏就是赫连昌之妹,另一位贺皇后也出匈奴贺赖氏,所以匈奴其实并没有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其实传到了唐宋。
塞外胡人尚骑,有蹛林柳的习俗,最早源于秋,楚国养由基善,去柳叶百步而之,百发百中,观者千人,称柳。匈奴与鲜卑之蹛林颇为近似,秋猎大祭前,绕林木三周驰之,称为蹛林。若没有合适的林木地,则插柳枝于台地驰三周,后来一直沿袭到明清。
走马台则不属祭祀礼仪,是北魏军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戏,甚至以此作为赌戏也蔚然成风,所以依此沿袭了一种尚武之风。
这天气依然良好,一大早,刘义符按约定只率两旅班剑,四名将领也只带三百亲随,一路缓缓而行至城北十里,北魏作为主办方,以东平公崔浩、太仆丘堆作为主持赞相礼仪,裁判赛事输赢,连与会三的全体人马补给也一并提供,可谓十分豪爽大方。
宋、夏两方到场的人马都是三四千骑,北魏带了不少杂役仆从,有六七千人,包括王公大臣、僧侣,还有女人也不少,但登台的也只四五千人,其余作为后勤供给,随侍人员。
在太仆丘堆随从引导下,刘义符率军将们登台,土台上不但铺设了木板,四面还打木桩加设了护栏,范围面积甚大。丘堆给宋军一方安排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居东,本就是一场君主之会,明面上与会三方地位平等,礼仪规格也一致,但态度自是不一样。
班剑侍卫们先至台后打起仪仗,竖立起两杆大纛及四面将旗,立起一面虎形屏风,两侧布设方榻和条案,刘义符正要入坐,忽见北面一彪人马开来,清一色的黄色军服,红边金黄底的“夏”字大旗随风飞扬,一看就知道是赫连昌到了。
夏国随驾的有大将军赫连直力鞮、赫连乙斗、赫连助兴、赫连地代于,随从文官有韦祖用、谒者仆薛超等,人员也不算多。
见夏军到了,几名将领也跑过来围观,刘义符按剑而立,笑眯眯地等着赫连昌过来见礼,只是这土台两里多宽,一里多长,乍看似近,但其实还隔着老远。
赫连昌也不过二十多岁,长得材高大,仪表堂堂,并不是想像中的一头披发小辫,也是一样头戴平上帻,四面没有发辫露出那就是束髻,但却是穿黄纱袍,外披黑色皮毛大裘,看起来华贵不凡,但脸上却有一种掩不住的落寞失意之色。
眼望着刘义符与众将观望,赫连昌君臣并没有过来相见的意思,只是隔着老远一齐躬,以手抚,竟是行胡人礼节,透露出一股疏远之意。
刘义符只是伸手微抬,连回礼都省了,赫连昌现在的地位不够格让他还礼。见夏国君臣直奔自己的席位了,刘义符也转登台,众将左、右侍从,一起看向下面两里外的马台,因这台地边沿下是梯形斜坡,坡底至马台下还有一里多远,恰好在视野的极限处,又在弓弩的程外,考虑得还较为周全。
马台底下是以木桩架设,上拼接以木板,台高不过五尺,圆形二十步的木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