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五月,天气也开始暖和起来,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只水瓢,穿着一双已经磨损了的布鞋,在菜地里饶有兴趣地浇水,这是他半辈子的喜好,从选取籽种到培养成白菜和萝卜,都是他亲力亲为,而且他脾气很怪,虽然整座府邸都是他的,但唯有这片菜园子才是真正的禁地,没有他的允许,谁也不允许靠近过来。
年逾古稀,自开国至今,他已经经历了数代皇帝,从一名小小的书记,最终成为大楚帝国的礼部尚书,这一路上走过来,十分艰辛,但朝野上下,没有一个人怀疑他是靠自己的品格和实力走到今天。
年纪大了,许多事情也就力不从心。
虽然挂着礼部尚书的头衔,但近年来许多事情也只是吩咐手下官吏去办。
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本来他早就已经准备辞官致仕,但先皇帝之时,经历秦淮大战,老尚书也不好在战事之间辞官归隐,本想着等到大战结束之后,局面稳一些,在向皇帝请辞,谁知道先皇帝突然驾崩,新君登基。
小皇帝初为人君,老尚书更不好离开,只能继续撑下来。
小皇帝与东齐公主的大婚,老尚书亲自操持,办得十分周全,这也让老尚书心中安慰,大婚之后,老尚书管的事情也就更少,想着稍微等上一阵子,真正地将手中的担子全部卸下去。
朝中历经三朝的老臣已经不多,一朝天子一朝臣,于公于私,老尚书都觉得自己到了要离开的时候。
无论如何忙碌,他每天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在菜园子忙活一番,最近事情少,在这园子里呆的时间也就更多,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看着满园子绿意,老尚书心情也很舒畅,将手中的水瓢放进桶里,扶着腰在菜园子边上的一张竹椅坐了下来。
他抬手搭在额头上,望向西边,夕阳西下,一切都显得祥和安静。
便在此时,他瞧见远处两道身影正向这边迅速走过来,老尚书皱起眉头,只等到那两人走近,老尚书的脸色有些难看起来。
他当然已经看清楚前来的究竟是何人,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但没有经过他的允许,哪怕是最亲近的人擅自过来,也让老尚书心中十分不快。
袁氏一族在京中虽然算不得呼风唤雨的大家族,但谁也不敢小视这个家族的存在,曾经有人说过,袁家就代表着天下士子之心,袁老尚书说出的每一句话,就是天下读书人想说的话。
清流文士对袁家素来敬畏,也正因如此,袁氏一族在朝中也拥有着不同寻常的地位。
老尚书坐镇礼部,长子袁默贤如今也是礼部郎中,其实先帝在时,先皇帝就曾准备下旨提升袁默贤为礼部侍郎,却被老尚书坚决反对,只说礼部贤才众多,袁默贤的能力还不足以担起侍郎之职,正因如此,老尚书的人品更是得到士子们的赞颂。
长孙袁荣虽然并无官身,但交友广阔,在京城士林之中也算得上一号人物。
其实以袁荣的才干,再加上出身袁家的背景,要谋得一官半职并非难事,不过这位袁大公子性情却是十分古怪,并不想走上仕途之道,说来也怪,老尚书对此并不以为意,有时候袁默贤为此向袁荣动怒,老尚书反倒出面维护,袁默贤对老尚书心存敬畏,既然袁荣背后有老尚书撑腰,袁默贤也就不再多管,只要袁荣不闹出太出格的事情,也就随他去了。
不过年前袁荣忽然收敛起来,朝廷要设立海泊司,袁荣十分积极地拉来江南几大世家,筹措了五十万两银子,而皇上很快便下了旨意,正式设立海泊司衙门,委任袁蓉为海泊司提督,海泊司大小事务,全权交由袁荣来操持。
朝廷上下对此到时并无太大的异议。
自立国以来,也从不曾听闻什么海泊司,对这新鲜玩意,群臣心中都是嘀咕,谁也不知道到底能捣鼓成什么样,而朝廷设立此衙门,并不要掏一两银子,都是由袁荣自行筹措银两,此外袁家声誉极好,如今袁大公子也为朝廷效命,群臣自然也不会去与袁家为难。
更为重要的是,当初与海外的贸易,几乎都是掌控在东海世家的手中,虽然每年要向户部缴纳赋税,但所缴纳的赋税不过十之其一而已,如今朝廷设立海泊司,直接将海外贸易的控制权掌握在朝廷手中,而且每年都能为朝廷带来大笔的进项,这当然是求之不得的事情。